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老照片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家乡习俗——吃桌

    信息发布者:ljq2017
    2017-04-07 14:59:51    来源:阿俊   转载

    小利返乡参加她嬢嬢的五十岁生日宴会,说嬢嬢家摆了几十桌,来了好多亲戚,就连城里的二舅公也赶回来了,发给我看照片,瞅着那画面,不由得就想起老家。

    俺村儿在豫西南,乡里管去别人家吃酒席叫吃桌。

    小时候,只要一听说谁家办喜事,就高兴。那时村里人也都和气,不管那家那户摆酒,在村里就是大事,男女老少都去掺忙。

    村里有文化的大伯是记礼簿的,我母亲和村里其他的女人,就过去帮着摘菜、洗碗、揉面、搓馍。父亲会去帮着杀猪、抬箱桌、端条盘。小娃子们则三个一组,挨家去借桌椅板凳。遇到娶媳妇儿,俺家的四方斗,铁油灯,就派上用场了,照例也是被借走的,借来的东西都会用红纸写上名字,粘在上头。

    至于宴席嘛,我倒不想念。最忘不了那一大铁锅炖的粘稠香浓的胡辣汤和刚炸出锅的胡器疙瘩(类似长油饼)。这是主人家给掺忙人准备的饭菜,大人们端着一大碗胡辣汤,用筷子再戳块胡器疙瘩一起就着吃,崩提多香了。

    酒席的炒菜师傅,多是请村里最会做饭的人来掌勺。架在柴火上的大铁锅,铝制的大笼屉,三四个泥柸垒成的锅台,煤球烧的火旺,掌勺师傅脖子上搭着毛巾,气定神闲,煎炸烹煮四下里忙活。要伺候十几二十桌酒席可不是轻松事儿。

    ……

    鞭炮一响,花媳妇儿进门,就快开席了。师傅们抬开大笼屉,面香味先飘出来,雪白的大蒸馍就好了,赶着过喜事,蒸馍上还会点上红点,图个吉利。

    另一笼是扣碗儿肉,每层二十来个小碗里裹了面丝儿的五花肉片,蒸的软烂甜香,看着就流口水。上桌前,师傅们把扣碗往盘子上翻手一磕就成了,一片错着一片圆在盘子里,很是好看……

    还有一笼是八宝饭,黑瓷碗里,堆的白米饭,最上面那层有红枣,花生,红绿糖丝儿,桂圆,葡萄干等果仁,化在冰糖里,流着糖水,最好吃的就是它了。

    这时候父亲们单手托着漆成红色的条盘就来了,一路喊着上菜喽,就往坐满人的桌子哪走去……

    见到托着条盘的大人们进来,一屋子就热闹起来了。这桌喊着先上这边,那桌孩子们用筷子敲着桌子也嚷嚷起来,先上这里。这时,端条盘的大吼一声:都有份,先里后外,保急。屋子里这才安静会儿。

    端条盘的进进出出,不一会儿,桌子上就摆满了。有四喜丸子,扣碗儿肉,红烧鱼,八宝饭,白菜烧豆腐,芹菜炒肉丝,凉拌粉丝儿……有钱的人家,酒席就好。

    吃桌最怕和小娃子们坐一桌,每人抢一盘拦在他们面前,大人们就不能好好吃了,我生性吃饭慢,往往总是吃不饱的。

    吃桌的间隙,上茶的提着水桶也来了,所谓茶其实就是蒸糖水。散馍的提着红漆小竹篮儿也过来了,挨个儿桌子发蒸馍,小娃子们连吃带抢,大人们训斥小孩的哭声,碗筷的碰撞声,划拳喝酒的猜枚声,顿时沸腾起来。

    酒席散后,村里就安静了。第二天,前一日摆酒席的人家就挨家挨户的道谢,归还桌椅板凳。有时还会提着一桶昨天的剩菜,这家一勺哪家一碗儿,沾沾喜气。我母亲站在家门口拉几句家常,夸夸人家娶了个好媳妇儿,早生贵子,说完就端着碗回来了,这下我就又有口福了。

    如今,这些年不常在家。听母亲说乡里人现在娶媳妇儿,嫌麻烦都不在家办酒席啦,要么是在街上饭店订几桌子;要么是请专门包桌的人过来,人家带着家活什儿,塑料桌椅板凳,一古脑儿全都给整好,不用杀猪买菜洗碗,很省事儿。

    想来,少了乡里乡亲掺忙的热乎劲儿,吃桌也就无趣了。

    12月10日 北京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